2016年,字節跳動搬進了中航廣場,直到搬進這座周正的建筑,字節跳動才有了一些大公司的氣質。換新辦公室當天,這家公司發布了一封耐人尋味的全員信,其中談了一點經驗:
辦公室應該舒適,但要避免豪華。
這封信里花了不少筆墨描述了星巴克的總部:很普通,裝修美觀舒適,但不豪華精致。在星巴克的視角里,如果設計建設一個功能太完備舒適的總部,大家會容易與外界隔離,容易“內部視角”。
這點經驗對這家公司產生了異常深刻的影響——從此,字節跳動成為了一家沒有總部的公司;或者說從一開始,字節跳動就沒有想過要設立一個“物理總部”。
如果問一些老字節人,他們只能回答出字節跳動的“精神總部”——單層面積5000平米的中航廣場。它方方正正的身影伴隨著這家公司的飛速崛起,越來越頻繁地在媒體上拋頭露臉,以至于地圖軟件都默認了這里是字節跳動的“總部”。
被使用最多的一張配圖
但事實上,如果有人在地圖軟件上搜索“字節跳動”四個字,單單是北京市就有近20個不同的選項。中航廣場,包括后來的方恒時尚中心,都不是字節跳動的總部。
字節跳動擁有11萬員工,來自117個國家和地區。把他們的護照挨個疊起來,差不多是30層樓的高度。它的業務覆蓋了150個國家和地區,每個月,19億來自不同文化、膚色和母語的用戶與字節跳動龐大的產品矩陣發生著五花八門的聯系。
這家公司將自己的使命定為“激發創造,豐富生活(Inspire Creativity, Enrich Life)”,如果要讓所有員工都能理解背后的含義,意味著這八個字還要被翻譯成另外幾十種語言。
字節的一位高管對“沒有總部”這個概念做出過這樣的解釋:“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員工跟社會脫節,不要搞成一個小小世界,而是要跟社會發生關系?!?/span>
字節跳動在全國各地有超過100多個辦公室,遍及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不少城市有多處辦公室。
對于這樣一家被稱作“海星型組織”的公司來說,它們需要時時刻刻關注用戶在思考什么,行業在發生什么。無論是一個造型前衛裝潢豪華的總部大樓,抑或是深藏在總部大樓里發號施令的權力中心,都是一種隱形的負擔。
在去年疫情期間,北京字節跳動CEO張楠(Kelly)分享過一篇名叫《在家辦公的一天》的文章。一張飛書日歷的截圖,清晰地顯示張楠在某一時間段是否忙碌或者空閑。而在飛書上,每個員工都可以通過搜索飛書日歷,看到張楠、張利東和梁汝波等字節跳動高管日程的忙閑狀態。
在最新的組織架構調整后,向張楠匯報的業務線包括了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搜索等業務。如果每一條業務線的負責人都需要當面和張楠匯報,或是每一項業務調整都需要開會討論,那么這個會議室每天消耗的桶裝水和一次性紙杯都將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數字。
2020年春節,張楠和抖音團隊在居家辦公的前提下,在短短36小時內,完成了包括聯系影業公司、談判價格、簽約、產業專題頁研發、壓力測試等一系列工作,促成了“請全國人民看《囧媽》”。
第二年春節,字節跳動在“臨危受命”的情況下,于27天內完成了20億春晚紅包項目。在過去,這種規模的項目至少得籌備4-5個月。
在文章里,張楠寫道:在這個過程中,徐崢導演也特別關心我們的進展,不停地發來信息,這么大的一件事,我居然沒有和導演線下見面,完完全全通過線上的工具就達成共識和互信,想想也確實很奇妙。
字節跳動一直是一家善于博采眾長的公司,比如組織架構參考了Facebook,永遠 Day1的說法來自亞馬遜、雙月會承襲于谷歌。
在字節,所有橫跨部門的管理與業務問題現在都統一在雙月會上進行。只不過,雙月會有時是一件讓大家有些壓力的事情:一方面,它將普通公司的半年總結壓縮到了兩個月;另一方面,隨著公司員工的迅速膨脹,雙月會的規模與日俱增。
這也是飛書誕生的契機之一——字節意識到他們需要一個全新的、適應自身工作方法的工具,而不是讓自身去適應現有的工具。同時,飛書又衍生出了新的工作方法。
飛書的思路是讓文檔記錄和呈現信息,用文檔的評論代替會議室里的溝通。同時,溝通雙方被限定在電腦屏幕里,讓話題不至于被扯開太遠。這種“基于文檔的溝通”,變成了字節跳動內部的“飛閱會”。
起初,飛書團隊對這次探索有些忐忑,飛書CEO謝欣直接在高管雙月會上做試驗:會議前半段,匯報者先將記錄信息的飛書文檔發布到群里,與會者默讀的同時可通過評論的方式提出問題或建議;后半段,匯報者著重解答評論所提出的問題,并在文檔最后記錄下待辦事項以及相關人員。
好在最后是個喜劇結局:與會者無論是否在現場,都最大程度沉浸到了會議中。
一個典型的產品雙月會是這樣的:所有產品部門靜默評審上一個雙月的產出與核心指標表現,同時用文字評論的方式寫下自己的意見。飛閱會的核心是“靜默會”,它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檔上,而文字在替代七嘴八舌的議論的同時,也隔絕了爭吵——畢竟有了在線文檔,大家可以身在五湖四海,只能當“鍵盤俠”。
另一方面,對字節跳動而言,文檔幾乎是唯一一種能讓幾百號人能夠同時就一個業務、就一個垂直單元展開線上大討論,同時不讓局面失控的辦法。也能就此沉淀出結論和接下來要做的事,開展工作。
在這之后,字節跳動把“飛閱會”和在線辦公這樣的形式用在會議、面試,甚至是日常的工作里。2020年下半年,深圳的司涵應聘字節跳動的企業文化崗位。直到拿下offer,Leader才說明她是深圳的第2位員工,更多的團隊同事其實在北京、上海。
這通常是字節跳動留給新員工的第一個深刻印象,許多字節員工不僅不知道總部在哪,可能連同事和主管的關系都停留在網友的層面。董事長張利東和CEO張楠也很少線下見面,只是每周固定會線上開一次會;會議上,兩人也常常不清楚與會者都身處何方。
對于一個分散在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龐大團隊來說,字節的做法是讓整個公司“運轉在飛書上”。協作工具的本質,是一個組織價值觀的具象化。正如字節跳動CEO梁汝波的總結:溝通是碎片化的協作,文檔是結構化的溝通。
2019年11月,《大西洋月刊》刊發了一篇名為《TikTok占領印度(TikTok is taking over india)》的文章,提到了彼時TikTok在印度戰勝Facebook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印度,很多不懂英語的人沒辦法使用Facebook或Twitter,但TikTok支持15種不同的印度本土語言,在印度國內的不同地區,都有屬于自己語種的明星、流行趨勢和市場。
字節跳動的業務版圖覆蓋15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抖音、TikTok、今日頭條等知名產品的月活用戶加起來超過19億,這些用戶又操著75種不同的語言,與之對應的是上百個本地化的開發與運營團隊。打開招聘網站,從越南胡志明市,到美國紐約,你都能看到字節跳動辦公室的身影。
而在全球15個研發中心和240個辦公點之間,Top3熱門差旅航線里,只有一個目的地來自北京。
從Google跳槽到字節跳動的TikTok工程師Bin,在談論字節跳動和Google兩家大廠的區別時,提到了三點:
1.Google內部有著較強的邊界感,“我們組應該出多少資源 ,你們組應該出多少資源;這個要做完之后, 績效應該怎么分?”
2.Google習慣從上到下去 push,這需要一個屹立在所有人中央的最高指揮部。而字節是從下到上的“自發”。
3.不同企業工作文化上的巨大差異,最典型的代表便是郵件主導的美式職場文化,有時會低效到難以置信。
字節跳動的組織架構更像Facebook
和上文的司涵一樣,由于美國的疫情防控政策,直到今天很多同事還沒和Bin打過照面。甚至從面試到入職,Bin都是線上完成。更何況Bin需要管理橫跨太平洋的兩個研發團隊,他們彼此有16個小時的時差。
Bin后來想到了一個辦法,美國的團隊工作結束時,就快速用飛書文檔和視頻會議記錄下工作進度。等到上海的同事到了辦公室,就可以打開視頻會議,了解當前工作進度。從沒在線下見過面的2個團隊,默契地開展了一場橫跨13個時區、14000公里的24小時接力賽。
但這樣的協作方式有一個重要的前提:讓決策鏈條停留在當地。
首先,提供工具和方法,但不限制自由:字節跳動的HR Yuki曾在跨國咨詢公司工作三年多。在大多數時間里,她不是在飛機上,就是在酒店里,或是在去飛機和酒店的路上。但現在,字節的全球化溝通卻發生在每天、每時、每刻,出差勢必不現實,也沒必要?!?/span>
遠程會議的模式也經歷過很多迭代。一位曾負責日本市場開拓的字節員工回憶道,早期中、美、日三地連線的雙月會是純視頻會議,美國同事往往暢所欲言,討論得熱火朝天,中國同事雖內斂,但也會見縫插針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只有日本辦公室一片鴉雀無聲——有東亞人內斂的因素,但更多是礙于英語水平。
直到某天,飛書上線了視頻會議的字幕翻譯功能。她興高采烈地告訴日本同事,從此他們以后開會可以大膽地說日語。之后的飛閱會,往往是“中日英”三語齊飛。
其次,讓各地的運營團隊擁有極高的決策權:日本市場是TikTok的重要一站,運營團隊所提交的廣告方案即使超出預算很多,但在充分溝通之后,一般也會快速通過。這種情況在其他的國際化公司中是很難想象的[5]。
Bin在Google時,手下員工僅僅想改段代碼,兩三天后才等來郵件審批信息?!澳侨艘恢辈慌?,他就會pin消息,說你能不能看一下,那個人只說我有空就會批?!?/span>
在印度,當地的運營團隊邀請Jaclyn Fernandes,Shahid Kapoor,Sharaddha Kapoor這類寶萊塢名流一起營銷。如果決策鏈條被人為地拉長,字節在全球的快速增長容易成為空談。
最后,搭建框架和體系,而不是挨個批奏章:字節跳動不需要從四面八方的全球往返郵件,雙月會成為了各項事務管理與決策的重要形式,重要業務的雙月會一度有四五百人,遍布全球。
各種會議的本質是一種方法論的載體,而它背后的方法論正如Yuki所述:“我們選擇很樸實地把信息傳遞清楚。因為決策要是基于事實和邏輯,而不是基于做決策的人;另一方面,決策講求的是效率,而不是層級?!?/span>